楼主: 不要刷分

肝病专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如患者怀疑自己患有脂肪肝,做了一系列检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是脂肪肝呢?下面将介绍脂肪肝的一般诊断依据和方法。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别是B超和CT检查,但确切的诊断仍依赖于肝活检。

  (1)病史、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诊断常不容易确立,有下列病史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①过去史中有前述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者。如酒精性脂肪肝有长期酗酒史,尤其是酒精成分高的白酒。肥胖、糖尿病、静脉高能营养、使用有关药物及接触毒物都有各自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区别。

  ②有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上消化道症状者(应做胃镜检查是否存在慢性胃炎等)及排除胃神经官能症者。

  ③肝脏肿大,平,滑,软,边缘钝圆,无明显压痛,且无其他确定肝病者。

  ④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血吸虫肝、肝寄生虫等肝脏疾病。

  (2)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但这些均为非特异性变化(即不一定为脂肪肝,也可以为其他肝病所有的化验异常)。②血浆球蛋白常有变化,蛋白电泳检查,特别是α1-、α2-及β-球蛋白有增高,血胆红素增高仅见于脂肪肝伴胆汁淤积者。③有高脂血症。即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β-脂蛋白可有明显升高。

  (3)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

  B型超声、CT、MRI检查对确诊有很大价值。

  肝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肝细胞内、外脂肪浸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室脂肪肝的改变可出现中性脂肪堆积在线粒体或其他细胞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早期发现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反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关于脂肪肝的诊断,过去必须根据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及超声显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再经肝穿刺活检即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现主要采用B超和CT诊断脂肪肝。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所谓脂肪肝高危人群是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病人;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

  总之,有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者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应定期(每年1~2次)作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脂肪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肝发病的早期表现  



    食欲不振、乏力
  此为肝病患者常常伴有的症状,患者若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厌油、腹胀、肝区隐痛等,排除了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应怀疑患有脂肪肝的可能。

  恶心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症状。呕吐是指将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入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肝胆胃系统疾病常伴有恶心、欲呕或呕吐的症状,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甲型等)、肝硬化、急慢性胃炎等。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恶心欲呕、厌油、上腹胀等肝系症状。

  肝脏肿大

  脂肪肝是常见的表现为肝脏肿大。若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脂肪囊肿破裂或发炎,则可见肝区痛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

  脂肪肝患者的肝肿大:约90%患者的肝脏可扪及,30%轻度肝肿大,如肝脏贮脂占肝重的40%以上时,可有明显肝大,但为无痛性。肝脏虽肿大,而其形态依然保持正常。若检查肝脏时其质地正常,或稍觉柔软。并且表面平滑且无触痛,便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为脂肪肝其质地较柔软,所以虽然肿大而在腹壁下触诊往往难以触知。如有营养过多所致的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慢性结核病、各种严重贫血等疾患存在时,则可帮助判断是否已患有脂肪肝。肝肿大还多见于各型病毒肝炎、肝脏肿瘤、阿米巴脓肿、肝硬化、肝结核等,故明确诊断时还应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来确诊。

  蜘蛛痣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

  蜘蛛痣出现的部位多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径可以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指尖或(针)火柴棒压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退色,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时。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如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发生机理与蜘蛛痣同。据报道,270例肝活检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转后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转成肝硬变,蜘蛛痣增多。

  内分泌失调

  肝脏为许多内分泌激素代谢灭活场所,脂肪肝时,病人除出现蜘蛛痣外,还可以有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女性月过多、闭经,病人体重减轻或增加等表现。

  病人体重改变机理认为是皮质醇类在肝脏灭活减少,导致血中皮质醇量增多,患者基础代谢改变,而见体重的变化。肝功能减退,糖、蛋白质、脂肪三大代谢会出现障碍,亦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或出现肥胖。

  维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时由于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病人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肝瘀斑、角化过度等。

  维生素缺乏常认为是由于脂肪肝病人的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但亦有人认为肝脏受损严重时,肝组织中的维生素含量亦减少,因此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是导致出现维生素缺乏症状的两个主要原因。

  黄 疸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尤其是巩膜、粘膜和皮肤染成黄色所致。

  黄疸在临床上按发生机理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与阻塞性三型。脂肪肝时黄疸类型常为肝细胞性,该型黄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临床资料显示,脂肪肝病人仅少数会出现轻度黄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大多情况下,实验室检查提示有胆汁流出受阻,直接胆红素增高,血磷脂增高和高胆固醇血症。脂肪移除后的胆囊造影正常,提示肝内异常与胆道阻塞有关。另有极少数黄疸病例为间接胆红素增高,红细胞的存活期缩短,伴有大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治脂肪肝的意义  



       积极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对于改善肝功能,促进整体病变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病变常常影响人的消化功能,特别是脂肪肝能使人体对于脂类的吸收发生障碍,人体能量代谢发生紊乱,从而降低了机体对病原菌、病毒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加重原有病变。设法消除脂肪肝,能够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使消化功能逐渐改善,从而改善体质,有利于恢复健康。

  脂肪肝见于各种疾病,脂肪肝也影响其他疾病的恢复。许多疾病之所以久治不愈,肝功能不能恢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脂肪肝的存在。消除脂肪肝能够减缓形成肝硬化的时间,避免发生肝功能衰竭,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单纯性脂肪肝,可能通过祛除病因,控制饮食等措施逐渐消除。但与疾病相关联的脂肪肝,则具有较顽固的特点,单纯西药治疗并不十分满意。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疗效,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西医微观检查的优势,取长补短,明确治疗的准确性,对改善症状,判断预后都十分有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预防脂肪肝



临床发现脂肪肝的发生主要与肥胖、糖尿病、嗜酒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必须采取综合的社会性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脂肪肝的流行因素,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治措施。
  (1)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调整膳食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能量来源以粮食为主的传统方案,以防止西方社会“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膳食结构的缺陷,从而防止热量过剩,预防肥胖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发生。

  (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戒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过量摄食、进零食(特别是甜性零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以免扰乱代谢功能,诱发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发生。对常年嗜酒者来说,彻底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而一切其他所谓的措施均系缘木求鱼。

  (3)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人体对于多余热量的利用,除了转化为脂肪储存外,主要通过体力活动消耗掉。在肥胖病的形成原因中,活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为重要。因此,为了健康的需要,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参加中等运动量的锻炼,并持之以恒。避免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

  (4)慎重选择用药,防止药物性肝病:药物均具有两重性,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也有产生不良反应的有害一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用药不当极易产生药物性肝病。故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应用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及某些降血脂药物,以防药物性脂肪肝。

  (5)定期查体,有效地控制病情:对于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应有自我保健意识,定期查体,以早期发现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阻止病情发展。

  总之,当前应开展预防为主的人群防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做到全民预防,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以有效控制肥胖病、糖尿病等疾病及其并发症脂肪肝的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肝饮食注意要点



 在B超检查时,许多没有任何症状的中老年人,甚至一些年轻人,被告知患有“脂肪肝”。于是,这些病人焦急地问医生:“脂肪肝该如何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减轻体重,重点在控制饮食,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话动。

  下面介绍的18条措施,在脂肪肝的自疗自养中是非常重要的:

  1、绝对禁酒。

  2、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3、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4、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5、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6、忌食煎炸食品。

  7、不吃巧克力。

  8、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

  9、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10、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1、山药、白薯、芋头土豆等,要与主食米、面粉调换吃,总量应限制。

  12、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

  13、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

  14、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

  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发莱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

  16、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

  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决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饮。

  18、如果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养太多太少都会得脂肪肝   




——30岁左右的男性,约20%患有脂肪肝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治疗中心副主 任姚鹏



  很多生意场上的人不得不经常赴宴,大吃大喝成了家常便饭。于是,有的人开始发愁了,因为他们有脂肪肝。还有的人,健康意识强,害怕大吃大喝会得脂肪肝。的确,大吃大喝会造成或加重脂肪肝。这该怎么办?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脂肪肝,知道了为什么会得,才能真正远离它。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多积聚造成的,这种变化是肝脏对损伤产生的最常见反应。

  肝脏是脂类合成、运转和利用的场所,并不大量贮存脂肪。当肝内脂肪的分解与合成失去平衡,或输出发生障碍时,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就会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积聚。正常时,肝脏内脂肪只占肝脏重量的3%—5%,如果肝脏内脂肪的重量超过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目前,脂肪肝在我国发病率持续上升,平均发病率约为10%;另一方面,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30岁左右的男性中约有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儿童中不少小胖子也成为了脂肪肝的患者。

  脂肪肝六大病因

  下面再说说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脂肪在肝脏里代谢,如果来的脂肪过多,或者代谢出了问题都会使脂肪在肝脏内聚集,其原因大致有6种:

  第一是酒精。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过量的饮酒以及蛋白质缺乏,或食物中缺乏核黄素、泛酸、烟酸,会使肝功能损害,受损的肝脏对脂肪酸的代谢发生障碍,就导致脂肪在肝内堆积过多。75%—90%慢性嗜酒者有脂肪肝,而20%—30%的酒精性脂肪肝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第二是营养过度。长期吃大鱼大肉、油炸食品以及甜食,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过多。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超过了肝脏处理的限度,使肝脏负担增大,干扰了对脂肪的代谢,打破了肝脏的输入输出平衡,脂肪就会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第三是肥胖。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有合并脂肪肝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离的脂肪酸,源源不断地运往肝脏,大大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引起肝脏脂肪堆积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

  第四是糖尿病。约有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的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最终使脂肪在肝脏堆积下来,引发脂肪肝。

  第五是高脂血症。当血液中脂类过多超过了肝脏所能处理的限度,便会造成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引起脂肪肝。

  第六是营养不良。这可能是最难理解的:营养不良怎么还会有脂肪肝?这是由于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概括而言,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人,最容易得上脂肪肝。比如说,经常大鱼大肉、饮食无节制的人,长期饮酒的人,肥胖者和长期不运动的人都是脂肪肝的高发人群。特别是,在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的人中,肝脏脂肪沉着者占72%,脂肪高度沉着者占20%。

  再有就是其他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结核病、肺炎、慢性胆囊炎、支气管炎、胰腺炎,家族性高脂血症、结肠炎等,都可能引

  起脂肪肝。另外,服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水杨酸制剂、某些镇静剂等药物时,如果用法用量不当,也可诱发脂肪肝。

  脂肪肝该怎么治

  不少脂肪肝患者都抱怨,这种病治也治不好,还不如顺其自然了。其实,我们知道脂肪肝有许多种成因,因此,脂肪肝的治疗应该针对病因,才能有效,要从祛除病因、调整饮食、加强锻炼、药物治疗等4方面入手。

  一、祛除病因。如酒精性脂肪肝主要在于戒酒;糖尿病性脂肪肝在于积极地治疗糖尿病;肥胖性脂肪肝在于有效控制体重;营养失调性脂肪肝在于调整营养物质的供给。同时要避免各种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大多数轻度脂肪肝在去致病因后就可以好转。

  二、调整饮食。这是脂肪肝治疗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营养失调性脂肪肝,不可营养过度,也应避免营养缺乏。一般脂肪肝饮食需高蛋白、适量脂肪和糖类;肥胖性脂肪肝应从节制饮食入手,同时加强适当的运动锻炼,冰淇淋、糖果之类少吃,可多吃豆类食物;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应给予高蛋白膳食及足够的糖类及脂肪。

  三、加强锻炼。每天坚持慢跑步或散步2—5千米;坚持做仰卧起坐等锻炼。

  四、药物治疗。胆碱类药物适用于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生物膜保护剂可减少肝细胞的脂变,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及其伴随的炎症和纤维化,但对不能戒酒者要慎用。抗氧化剂包括还原型谷胱苷泰、水飞蓟素(益肝灵)、维生素E、牛磺酸等,具有一定的降酶保肝作用,并可减

  少肝纤维化。熊去氧胆酸对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是一种有良好效果的去脂药物。此外,中药里的大、小柴胡汤对脂肪肝也有治疗效果。胆宁片、血脂康、绞股蓝总甙等中成药,由于毒副作用小,应用前景广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起脂肪肝的因素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原发性疾病,但更多的是某一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表现。引起肝内脂肪过量蓄积的病因甚多,其作用程度及彼此间的关系迄今仍未充分阐明。临床上,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过量饮酒、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饥饿、高脂肪低蛋白饮食、蛋白质-热量不足的营养不良、静脉高能营养治疗、小肠改道手术治疗肥胖症、药物或工业毒物(如四环素、四氯化碳、黄磷和胺碘酮)、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急性妊娠期脂肪肝、Reye综合征、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一些慢性感染与炎症(如炎症性肠病、慢性结核病)等。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和人群中,脂肪肝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不一。比如,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农村居民中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尤为多见。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脂类食物和饮酒增多,嗜酒、肥胖和糖尿病已成为脂肪肝的三大常见病因。在美国酒精性脂肪肝最为常见,在我国北方可能也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而上海则以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占优势。有时候,某一病人几种病因可同时存在,例如饮酒、肝炎病毒感染、体重过重及药物等因素并存。
  脂肪肝是如何形成的?

  肝内沉积脂肪的增加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增加,胆固醇、胆固醇酯及磷脂等增加较少,更确切的脂肪肝命名,应该包括所沉积脂类物质的性质。由于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甘油三酯沉积所致,故一般所称的脂肪肝属甘油三酯类脂肪肝。

  各种原因导致肝内甘油三酯(TG)合成与分泌的失衡就易产生TG在肝内沉积形成脂肪肝。大多数情况是肝脏本身的原因,少数是肝外的原因。TG在肝细跑的实际浓度是由上述两种平衡决定的。所以脂肪肝的形成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①从肝细胞外来的脂类或肝内合成的脂类过多,而这些脂类在肝内被氧化减少即肝脏不能将这些脂类全部氧化,最终将他们又合成为TG,致肝内TG增多;② 因机体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肪酸缺乏、胆碱或蛋白质缺乏致使TG不能装配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时分泌入血中。由此,肝内TG的合成与分泌发生不平衡,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脂症与脂肪肝的关系



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时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复合物而转运全身,故高脂血症常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和药物等)通过未知的机制而引起,原因不明,大多属家族性;继发性者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脂肪肝、肝肿瘤、肝糖原贮积症和肝内外胆管梗阻)、肾病综合征、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粘液性水肿、肥胖症、痛风以及酒精中毒等多种疾病。
  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若血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220毫克%)和(或)甘油三酯超过1.76毫摩尔/升(160毫克%)诊断一般即可确立。结合血清外观、脂蛋白电泳结果以及超速离心分析等以进一步分型。注意,由于检测方法不一,各医院的诊断标准略有差异。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可有头晕、乏力、心慌、胸闷、肢体麻木等,有的在眼睑、肌腱处出现黄色瘤。长期血脂过高,可进一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一系列病变。脂肪肝是由于肝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发生的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常出现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脂肪肝病人各型高脂血症均可见,关系最密切的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伴随于肥胖和糖尿病。无肥胖和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对脂肪肝形成的影响不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明显。高脂、甜食及酒精可同时诱发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临床上,女性、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并存者更易诱发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5: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B超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  



        首先,B超检查对脂肪肝敏感性高。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
  其次,B超检查费用低廉。与CT、MRI等昂贵的检查相比,后者诊断更准确些,但B超费用少,操作方便,且无放射性。所以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普查。



脂肪肝B超报告单如何看

 (脂肪肝)B超报告单会写出医生对患者是否患有脂肪肝的B超诊断,还会详细描述其肝脏在B超声像图上的表现。通常脂肪肝的B超声像图表现有:

①肝实质显示“光亮肝”︰肝脏形态稍大,实质显示微细致密的散射光点。轻者好似薄雾朦胧,重症病例则呈“大片雪”样肝实质回声,并呈现波浪起伏曲线之表面声像。当肝回声明显强于脾、肾回声时对脂肪肝的诊断才具有肯定价值。

②管腔结构不清:指肝内动静脉血管、肝胆管等显示不清。这是由于肝实质与有壁管腔结构的壁回声水平相等或相似,因而反差消失(正常时两者有明显反差,肝内血管应能清晰显示)。

③肝肾对比度增强: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强度(正常时两者回声相似)。

④后方回声衰减显著:衰减显著,以致不易观察。深部实质影像常为模糊乃至消失。深部回声衰减率与表皮至肝表之距离呈正相关,即腹壁愈厚,深部回声衰减愈甚。深部回声衰减率(1cm与7cm处对比)正常肝为29.4%±13.4%,脂肪肝时为57.2%±12.1%。

⑤非均匀性脂肪肝显示为局限性强回声包块,轮廓清晰:多见于右半肝近包膜区域,此应与肝血管瘤、早期小肝癌以及腺瘤样增生相鉴别。

  但是,脂肪肝若伴有肝纤维化则B超很难诊断,因为B超对脂肪肝与肝纤维化很难区别,酒精性肝硬化伴脂肪浸润也很难鉴别。这时应借助其他方法如CT、实验室检查、症状病史等作出鉴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