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化痰止咳平喘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浆壳(附:萝藦藤、萝藦种毛)
【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

天浆壳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常与金沸草、前胡、枇杷叶等配合应用。与百部配合可治疗百日咳。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发不畅之症,常与蝉衣、桑叶、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天浆壳、天将壳(剖开,去毛,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只治五只,或一钱至三钱,大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1.萝藦藤:及萝藦的茎藤。有补肾强壮的作用。适用于肾亏遗精,乳汁不足,脱力劳伤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2.萝藦种毛:外用止创伤出血。适量外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胡荽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窍,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疗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单用时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饮服。

2.用于鼻渊。

本品又能治疗鼻渊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辛夷花、苍耳子等药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细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于疮疡肿痛,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

石胡荽治疗疮痈、跌打损伤以及蛇咬伤之症,主要采用新鲜者打烂外敷,有解毒消肿作用。

【处方用名】鹅儿不食草、石胡荽(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鼻通宁(广州中药制药厂方):鹅儿不食草、辛夷花。低鼻,治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清化热痰药物多属寒性,适用于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而稠黏,以及由于痰热而致的癫痫惊厥、瘰历等症。

运用这类药物治疗癫痫、惊厥等并见痰涎壅盛的热症,需配清热、镇痉的药物同用。

贝母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叶川贝、川贝母,以及浙贝母等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入心、肺经。

【功效】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热咳嗽,郁火痰结咳嗽、咯痰黄稠等症。

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然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于瘰历、疮痈肿毒及肺痈、乳痈等症。

二贝都有清热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瘰历、疮痈、乳痈及肺痈等症。然浙贝偏于苦寒,长于清火散结,故一般认为用浙贝较佳。在临床应用方面,治瘰历可与玄参、牡蛎配伍;治疮痈可与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痈,可与鲜芦根、生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浙贝(均为象贝母)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川贝母价格较贵,以研粉吞服为宜,每次吞服三分至五分。

【按语】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治阴虚发热咳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胡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入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临床应用】用于肺气不降、痰稠喘满、咯痰不爽及风热郁肺、咳嗽痰多等症。

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风之力,长于降气化痰,故适用于肺气不降、清肃之令不行,痰稠喘满,咯痰不畅等症,常于桑白皮、苏子、杏仁等药配伍;至于用治风热郁肺、咳嗽痰多,可与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嫩前胡、粉前胡、前胡(洗净,晒干,切片用)、炙前胡(蜜炙用,润肺降气化痰)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前胡与白前都能降气化痰,但前胡尚可宣散风热,白前则专主降气。

2.前胡与柴胡都有发散的力量,两药配伍同用可用于散风解热,故前人称二胡为风药。但前胡治在肺经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胆而主上升,这是二药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前胡散《证治准绳》:前胡、桑白皮、贝母、麦门冬、甘草。治咳嗽、涕浊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瓜蒌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及肺痈等症。

瓜蒌甘寒清润,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于痰热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痈等症,常与知母、浙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

2.用于胸痹胁痛及乳痈肿痛等症。

瓜蒌能清上焦的积热,又可化浊痰的胶结,故能通胸膈的痹塞,而治胸痹胁痛,在应用时常与薤白配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乳痈初起、肿痛而未成脓者,与蒲公英、乳香等合用,有消肿散结的功效。

3.用于肠燥便秘。

瓜蒌仁质润多油,善涤痰垢而导积滞,有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肠燥便秘等症,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全瓜蒌(药店配炒瓜蒌皮三分之一,炒蒌仁三分之二)、瓜蒌皮、蒌皮、炒瓜蒌皮(均配炒瓜蒌皮,有清肺化痰、宽中利气之功)、瓜蒌仁、炒瓜蒌仁(均配炒瓜蒌仁,用时打碎,有润燥滑肠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瓜蒌一药,原植物称为栝蒌,使载于《本经》。在古代使用时不分皮、仁,以整个果实使用,如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上称为栝蒌实,都以枚计。至后世始分栝蒌果实的果皮为瓜蒌皮,专主清肺化痰、宽中利气,适用于痰热咳嗽、胸痹胁痛等症;瓜蒌的种子较瓜蒌仁,偏主润燥滑肠,适用于肠燥便秘。如属便溏腹泻,不宜应用;皮、仁合用,称全瓜蒌,则上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散结,下润大肠之燥而滑肠通便。

2.本品配以贝母,则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以治燥痰;配以薤白,则开胸散结、通阳利气,以疗胸痹。

3.据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栝楼或栝蒌,及今之瓜蒌。但上海及江、浙地区药店中另有“栝蒌”一物,它的皮成焦黄色,与瓜蒌皮相似,但种子中段则凸起如束腰带,形如螳螂头,与瓜蒌仁不同。它是葫芦科草本植物王瓜的果皮和种子,与本品不同,应予区分。

【方剂举例】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白酒。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茹(附:竹沥)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2.用于胃热呕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为焦用,减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时加适量姜汁,可减少其寒性,并加强止呕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性味甘寒,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方剂举例】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治哕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竺黄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因病而生成在节内的块状物。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功效】清化热痰,凉心定惊。

【临床应用】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等症。

天竺黄能清化热痰,凉心定惊,功用与竹沥相似,适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等症。在临床上以用于痰热惊搐居多,常配合朱砂、郁金、黄连、僵蚕等同用。

【处方用名】天竺黄、天竹黄。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猴枣
猴枣

【药用】本品为脊椎动物猴科猴的胆囊及肠道间的结石。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入心、肺、肝、胆经。

【功效】豁痰镇惊,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痰热壅塞,喘逆声嘶,以及小儿热盛惊厥等症。

猴枣能清化痰热而定惊,功用与牛黄、马宝相似,适用于痰热喘咳、惊痫抽搐等症,常与川贝、天竺黄、沉香、麝香等合用。

此外,猴枣又有清热解毒作用,所以还可用于痈疽、瘰历痰核等症。

【处方用名】猴枣、猴子枣(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至三分,研粉冲服。或入丸散,吞服。本品价格昂贵,用时须注意剂量。

【方剂举例】猴枣散(验方):月石、猴枣、青礞石、川贝、天竺黄、伽南香、麝香。治惊痫热痰壅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礞石
【药用】本品为绿泥石片岩或云母片岩。

【性味与归经】甘、咸,平。入肺、肝经。

【功效】下气墬痰,镇肝止痉。

【临床应用】1.用于稠黏老痰、顽痰,癫痫惊悸等症。

本品性烈而质重,功专墬痰,主要用于顽痰癖结、或积痰惊痫等症,往往配合沉香、大黄、黄芩等同用。

2.用于痰热惊搐。

礞石又能镇肝止痉,对痰热引起的惊风抽搐,可配合薄荷、白蜜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礞石、[火段]礞石([火段]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一般多入丸、散。

【方剂举例】滚痰丸《丹溪心法》: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治实热老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蛤壳
【药用】本品为文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贝壳。

【性味与归经】苦、咸,平。入肺、肾经。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痰火郁结,胸胁疼痛,痰多喘咳等症。

海蛤壳能泄肺热而化稠痰,用于痰火郁结、胸胁疼痛,可与青黛、瓜蒌等配合;用于痰稠咳喘,可与海浮石、白前、百部等同用。

2.用于瘰历、瘿瘤等症。

本品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瘰历、瘿瘤等症,可与昆布、海藻、牡蛎等同用。

此外,本品?用,有可制酸,可治胃痛泛酸。

【处方用名】生蛤壳、蛤壳、海蛤壳(打碎用)、?蛤壳(?用)、海蛤粉、蛤粉(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蛤粉需包煎。

【方剂举例】海蛤丸《丹溪心法》:海蛤、栝蒌。治痰饮心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