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髓病 牙髓炎时,牙髓腔内压力增高,一方面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另一方面感染易于扩散。又因为不能形成侧枝循环,限制其清除炎性产物和坏死物的能力,进而影响其愈合能力,使其炎症反应过程、结局和临床表现均有其特殊性。牙髓一旦发生急性感染,难以痊愈而导致牙髓坏死。 引起牙髓炎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牙髓炎的主要原因。 一、急性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多数由牙髓充血发展而来或为慢性牙髓炎的急性发作,常因深龋感染牙髓所致。龋病时,细菌尚未进入牙髓,其代谢产物经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导致局部牙髓充血或慢性炎症。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进一步发展细菌进入,牙髓局部的慢性炎症便急性发作进而发展为急性牙髓炎。无慢性过程的急性牙髓炎多由于牙髓受到急性物理、化学刺激或严重感染等引起,如手术切割牙体组织等导致的过度热刺激,消毒药物或充填材料化学刺激等。 (一) 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病理变化:牙髓血管极度扩张充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浆液渗出为主,导致牙髓组织严重水肿。另外,还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局部成牙本质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二) 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病理变化:炎症急剧发展,由浆液性转为化脓性。牙髓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牙髓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肿。早期脓肿较为局限,晚期常波及整个牙髓,使牙髓组织迅速液化坏死。 二、慢性牙髓炎 慢性牙髓炎是牙髓炎中最常见者,多数是由龋病发展而来,部分慢性牙髓炎可由急性牙髓炎转变而来。根据牙髓腔是否穿通将慢性牙髓炎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和慢性开放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患牙的髓腔未暴露,而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则髓腔与外界相通。慢性开放性牙髓炎由于血供条件不同,所暴露的牙髓表现出的组织反应也不同,因而又将其分为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和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一)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镜下见牙髓血管扩张充血,组织水肿,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随着病程的迁延,可见增生的胶原纤维环绕在炎症区周围,将其与正常的牙髓隔开。若机体抵抗力弱而刺激强时,可引起牙髓坏死或脓肿形成,脓肿周围常有肉芽组织包绕,而其余牙髓组织正常。 (二)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暴露于口腔。通常发生在穿髓孔较大、髓腔开放或急性牙髓炎应急处理后未继续进一步治疗的病例。 病理变化 大的穿髓孔,暴露的牙髓表面有溃疡形成。溃疡表层为食物残渣、坏死组织及炎性渗出物,其下方为炎性肉芽组织,包括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其中散在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还可见增生的胶原纤维。深部的牙髓组织内可见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三)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又名牙髓息肉,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发生在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发生条件是患牙根管粗大、血运丰富,且穿髓孔大。 进食时易出血或有轻微疼痛,对温度刺激表现为钝痛。检查可见穿髓孔极大,龋洞内充满柔软红色息肉,探诊易出血,因含神经纤维很少,故对刺激不敏感。 病理变化 可将其分为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或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型慢性增生性牙髓炎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 三、牙髓变性 髓石:见于冠髓,钙化团块。层状。 弥漫性钙化:牙髓内沉积细小的钙盐颗粒,常见于根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