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龋病 根据龋病所累及的组织可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和牙骨质龋。 第一节 牙釉质龋 釉质龋是指发生在釉质内的龋病病损。除根部龋损外,绝大部分龋损都从釉质开始。 牙釉质龋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平滑面龋和窝沟龋。前者发生在邻面及颊舌侧,后者发生在牙合面及颊舌面的点隙裂沟处。临床上以窝沟龋最常见。 早期牙釉质平滑面龋的病理变化 早期牙釉质龋是在牙菌斑下开始的,肉眼观察平滑面龋呈白色斑点状,不透明,无光泽,表面完好。用探针检查,感觉表面略粗糙。病变区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观察研究牙釉质龋的镜下形态,一般采用牙磨片。早期牙釉质龋,无明显缺损,病损呈三角形,淡棕黄色。三角形的顶朝向釉牙本质界,三角形的底位于牙釉质表面。典型的病变由里及表可分为四层。 1.透明层 在病损的前沿,此层呈透明状,生长线、釉柱鞘和横纹的结构均不太清楚。该处牙釉质的晶体开始有脱矿,导致晶体间隙增大。孔隙较大,容积1%。当磨片用树胶浸封时,树胶的分子足可进入该孔隙。树胶的折光指数与牙釉质羟磷灰石的折光指数相近,故在光镜下呈透明状。 2.暗层 位于透明层的表面,85%~95%的病变出现此层。有些孔隙较大,容积2-4%,大小不一,有些孔隙较透明层中者小,分子较大的树胶不能进入这些小的空隙,被空气占据。光镜下暗层混浊而不透明。空隙体积4%。 3.病损体部 是病损最严重、无机物丧失最多的一层。该层孔隙均较大,容积5-25%,树胶分子能够进入,故较为透明。在该区域,釉质生长线、釉柱完整。 4.表层 为早期牙釉质龋最外面的一层,表面较完整,牙釉质结构似乎变化不大。容积5%,表面的无机物丧失较病损体部少,可能由于表层部分的牙釉质本身矿化程度高,含氟量高,镁的含量较低,故有较大的抗酸力;也可能由于病损体部脱下的钙、磷离子和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再沉积于表层所致。 晚期牙釉质表现为牙釉质表面的完整性破坏,出现龋洞。 窝沟龋:形态三角形,基底朝向釉牙本质界,顶朝向窝沟壁。龋损从底部开始,呈圆环状围绕窝沟壁进展,并沿着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延伸。 第二节 牙本质龋 牙本质龋镜下改变由里及表可分为下列五层: 1.脂肪变性层 此层位于病变最前缘,脂肪变性后,折光率发生改变,镜下观察磨片时,表现为黑色浑浊状。 2.透明层 此层也称硬化性牙本质,位于脂肪变性层的表面。透明层是在脂肪变性层的基础上,矿盐沉积,使牙本质小管闭塞,这样小管与周围间质的折光率一致,因此,镜下观察磨片,呈现透明状。此层中的矿盐可能来自其表面的脱矿层,也可能来自牙髓、唾液等。透明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如龋病发展较快,则无此层。有细菌,但是不致龋。 3.脱矿层 开始脱矿,但尚无细菌侵入。镜下观察磨片,由于有色素沉着,故呈淡黄色。 4.细菌侵入层 牙本质小管呈不同程度扩张,形成串珠状。相邻的串珠状扩张彼此融合,形成较大的坏死灶和裂隙。在扩张的牙本质小管、坏死灶和裂隙内充满了坏死的基质残屑和细菌。一般一个小管内为一种细菌。在临床上,将脱矿层和细菌侵入层合称为软化层,治疗时应去除。 5.腐败崩解层 最表浅,食物残屑和细菌常与其混杂在一起,呈黄褐色或黑色,质地松软易被挖除。 (口内去腐,去掉细菌侵入层,保留脱矿层) 在相应的髓腔壁上可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只有当病变发展缓慢、机体修复能力强时才能形成。其中小管较少,而且排列不规则,故能阻挡细菌侵入牙髓,有防御作用。 第三节 牙骨质龋 牙骨质龋好发于老年人。这是由于牙龈萎缩、牙骨质暴露,在暴露的牙骨质表面常有牙菌斑形成而引起。 引起牙骨质龋的细菌常沿着穿通纤维的方向侵入,并沿着牙骨质生长线向四周扩散,使牙骨质脱矿,有机物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