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不要刷分

《细读医家经典200句—〈黄帝内经〉的养生世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4: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008—— 阳气一日而主外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①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②。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①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阳

                          刚刚升起的时候。

            ②困薄:憔悴,衰弱。

译文: 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活跃;正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的时候,阳气衰退,汗孔也就随着关闭了。此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就能捍拒邪气。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早、中、晚三时的动静规律,就会生病而造成身体憔悴。





﹠深入浅出解经典

  人体主要靠阳气来抵御外邪的。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识。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因此,阳气好比天空与太阳,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都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顶级养生之道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将营养提供给全身,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脏腑机能的活动。正常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现代人许多慢性病或疑难病,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们的阳气呢?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常见的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等病,从根本上讲,也是阳气虚弱引发的,是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耗损了阳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4: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009——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①,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扎,精神乃央。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①阴之五官,伤在五味:阴之五官,指五

            脏,是阴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

            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可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

食过多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集,脾气因而受到克制,而呈现衰弱。

食过多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气也就郁滞了。

食过多甜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

食过多苦的东西,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

食过多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





﹠深入浅出解经典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种食物的性味,它们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一一对应。食物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为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水谷精微都源于食物之中,这是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是可以从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中获取的。保持人体健康最贵重的资本,就是人体对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违背这种规律,就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

   

﹠顶级养生之道

  每个人对味道都有不同的偏好,但五脏各主其味,是不能偏颇的。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

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

脾虚者喜甘味,因甘能补脾;

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

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因辛能宣肺去寒;

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

五味虽然能够补养响应的五脏,但如果食用过量,也会对其相应的脏腑造成损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04: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010——  八方之风



      八风①发邪,以为经风②,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注释:①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风。

      ②经风:经,指人体的经脉。人体的五脏为经脉相互联系,故而经有五风。所以来自自然界的八方不正之邪气侵犯人体可触动五脏。

译文:  八方之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进入五经,触动五脏,因而发病。所谓四时相克,即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就是所谓四时相盛。。







﹠深入浅出解经典

  四时相克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日月有晦朔弦望四侯,而人有阴阳气血、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盛衰随天地阴阳交合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五脏之气的旺衰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而交替。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应春,应肝,主生;火应夏,应心,主长;土应长夏,应脾,主化;金应秋,应肺,主收;水应冬,应肾,主藏。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中,同时寓有相克;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没有相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万事万物的谢天和平衡。五行相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顶级养生之道

   因为四时相生相克的道理,每个季节都有易发的季节病,也有相对可以得到缓解的病症。中医认为,阳虚的病人,病情多在春夏减轻,秋冬加剧,治疗时若能在盛夏阳旺之际培补阳气,那么到秋冬就可以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这叫做“春夏养阳”。至于平素阴虚的病人,多在冬去春来之时头痛眩晕症状加重,如果在秋冬时服用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则可减轻症状复发的程度,这就叫“秋冬养阴”。

   四时养生的重要一条原则,就是“冬不极热,极热则肾受虚阳,而春夏肝与心有壅蔽之疾;夏不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

   极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饮食,有人认为秋冬是进补的好时机,因此毫无节制地暴食极温食物。二是外部取暖,室内外温差极大就,必让肾受虚阳,而肾阴受损,至春夏肝与心必病。

   极凉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饮食,因为天气炎热就,有人为了解暑,暴饮寒凉之物,而不知道夏喝热茶解暑功效。二是外部纳凉,当风而坐,当湿而卧,冷水冲凉,不离空调。此二者必使心阳受损,至秋冬肺与肾必有疾。因此,我们在饮食上要做到有所节制,生活规律上要做到起居有常,发挥人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保健提醒﹠﹠

季节病的发病率、发作期均有明显的季节倾向,如冠心病、脑溢血的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夏季较少;支气管哮喘最易在立秋时节发作;慢性肾炎、溃疡病多发于11月之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至8月发病率最低,而11月则显著增高;妊娠中毒症以每年的4至9月发病率最高;精神抑郁症患者冬季严重抑郁,夏季在变为狂躁。神经官能症患者大部分可在三天前预感天气的变化,尤其对寒潮的入侵更为敏感。了解季节更替变化的规律,对我们预防疾病是十分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