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6|回复: 0

[资源分享] 专升本口腔医学专业牙体牙髓病学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7 16: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龋病  是牙齿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色(白垩色、黄褐色),形(缺损成洞),质(疏松软化)三方面改变的一种慢性进行破坏性疾病,龋病也可称为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简述龋病的危害:
(1)       发病率高:龋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由于其病程缓慢,一般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易受到患者重视。
(2)       并发症:龋病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其大,特别是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骨髓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3)       牙齿缺损:龋病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在儿童时期还可以影响牙合系统的发育,使患者健康素质下降。
(4)       口腔病灶:龋病及其并发病可作为病灶,可引起远隔组织发生病变。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是检测龋病严重程度的指数。
DMF(龋失补指数):DMF是反映龋均的指数,是decay-missing-filled的缩写,即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它是一个不可逆的指数,反映了一个人终生患龋的经历。DMF可分为DMFT指数和DMFS指数。

牙菌斑(Demtal plaque)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或修复表面,又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还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食物残渣等。菌斑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若细菌和菌斑长期粘附于牙面,可导致龋病和(或)牙周病

试述平滑面菌斑的结构和特征
平滑面菌斑可分为三层:基底层(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
(1):基底层:又称为菌斑-牙-界面,是一层无细胞的均质结构,主要由获得性膜构成。获得性膜可以是完整的一层,并有相当的厚度和连续性,细菌呈扇贝状排列于获得性膜的表面;获得性膜也可以是菲薄不连续的电子稠密层,在不连续的区域,细菌直接与釉质羟磷灰石晶体接触。
(2)中间层:包括稠密微生物层(condensed microbial layer)和菌斑体部(body of the plaque)。稠密微生物层位于基底层表面,为3-20个细胞厚度的球菌微生物。菌斑体部为菌斑的最大部分,由多种微生物构成,丝状菌与牙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其间穿插着大量干革兰阳性或阴性球菌。
(3)菌斑表层:为菌斑的最外层。此层中细菌数目较少,细菌之间间隙较宽,结构松散,由球状菌、杆菌、丝状菌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构成。丝状菌上可附着球菌,形成玉米棒状或谷穗状结构。

菌斑的形成和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a、获得性膜的形成和细菌初聚
b、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c、菌斑成熟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选择性的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称为获得性膜。其厚度约为30~60um,在牙面清洁并抛光后20分钟内便可形成,1-2小时内达到稳定。其功能是:a、修复和保护釉质表面;b、为釉质提供有选择性的通透性;c、影响口腔特异性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d、伙为菌斑中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简述获得性膜的功能
a、修复和保护釉质表面b、为釉质提供有选择性的通透性c、选择特异性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d、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临界PH 牙菌斑中的细菌所产生的酸是以使釉质开始发生溶解时的PH值,称为临界PH,一般为5.5,在这一PH下,大多数细菌失去产酸耐酸的能力,仅有少数细菌能继续生存并产酸,这些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

简述细菌在龋病中的作用
1)  细菌能定居在牙面其成分复杂
2)  致龋菌都能利用糖类产生酸
3)  无糖时细菌不能致龋
4)  口腔固有菌群外来菌难以定居
5)  并非所有产酸菌都能致龋
6)  致龋能力与其性能有关(产酸耐酸代谢)
7)  产碱菌能减弱酸的作用(韦永氏菌利用乳酸)

简述致龋菌的致龋机制:
(1)       对牙面有较强的黏附力,易形成菌斑,在菌斑中发挥作用;
(2)       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致龋菌均能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脱矿,在酸性环境中也能保持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能力;
(3)       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4)       致龋菌可产生糖基转移酶,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它能加速菌斑的形成。致龋菌合成的胞内多糖在细菌缺乏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降解,为细菌提供能量,加强致龋。

常见的致龋细菌 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

GTF的性能
1)  对蔗糖具有高度特异性
2)  有较宽的PH值(5.2-7.0)
3)  有适宜营养物存在时,不需要蔗糖诱导即可产生
4)  能连续利用蔗糖形成葡聚糖和果糖

各种糖类的致龋性的排列顺序: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山梨糖、木糖醇常用作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氟化物有明显抗龋作用(简述氟化物防龋的机制)
口腔粘膜病学  复习资料

口腔黏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差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
1、简述口腔粘膜病涉及的研究内容
1)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疾病,如RAU 。
2)同时发生于口腔粘膜与皮肤的皮肤疾病或单独发生于口腔粘膜的皮肤疾病,如OLP。
3)合并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某些疾病。如合并外阴、肛门、眼结膜、虹膜 的多形性红斑、白塞病等。   
4)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
2、简述口腔粘膜病的特点:
1)性别特点:从发病频率来看,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ROU多发于
  女性;从病损预后上看,女性患白斑病癌变率明显高于男性,预后也很差。
2)年龄特点:ROU多发于青壮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自愈倾向。
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①从病损发生来看,具有部位特点:如疱疹样口疮一般不累及咀嚼粘膜(累及
  非角化粘膜);疱疹性口。炎则可累及咀嚼粘膜及所有口腔粘膜。
  ②从预后看,也具有部位特点:口腔粘膜的危险区域:口底--舌腹的u型区、
颊粘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等处损害极易恶变。
4)病损特点:
  ①更迭与重叠性: 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②部位的差异性:同一疾病在口腔粘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③病损的共存性:不同的粘膜病损可以同时存在。
5)诊断方法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免疫组化
6)治疗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的口腔粘膜病具有良好的愈后,但某些口腔粘膜病可台能是癌前病损或是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先兆。
第六节 口腔粘膜病的临床病损特点
一,斑(macule)
为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 大小不定不高出粘膜表面的, ,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班的颜色较周围正常组织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斑的外形有圆形、椭圆形和线型等。.
二,丘疹(papule)
是皮肤粘膜上的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直径1—5MM不等,基地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为尖形、圆形、扁平型。
三,丘斑(patch)
为界限较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四,疱(vesicle)
:粘膜内贮存液体形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2-5mm,
表面为半球形。若疱的部位在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皮
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上皮内疱:天胞疮   上皮下疱:类天胞疮
五,大疱(bullae) 是一种大的水疱性病损.
六,溃疡(ulcer)
是一种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明确界限的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形成,深层溃疡则病变累及粘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
七,糜烂(erosion)
为粘膜上皮部份破坏后而遗留的表浅缺损,不累及基底细胞层.
八,结节(nodule)
是一种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实体性病损,为结缔组织成分的团块,0.5-2mm.(纤维瘤)
九,萎缩 (atrophy)
指组织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
十,皲裂 (rhagades)
为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十一,假膜(pseudomembrane)
又称伪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于一起而形成.假膜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被擦掉或撕脱。
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 口腔单纯性疱疹
一、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疱疹病毒中的一种,为中等大小球形、有核衣壳和脂蛋白包膜的DNA病毒。
二临床表现:
1、  简述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  1.前驱期
  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的历史。潜伏期为4~7天,患儿全身症状明显,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2.水疱期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水疱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3.糜烂期
 水疱较小溃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并能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
  4.愈合期
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除口腔内的损害,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破溃后形成痂壳。
2、简述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1)部位:一般发生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称为复发性唇疱疹。
  两个特征: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一多个成簇疱,单个疱少见。
    ②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来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
    置。
2)诱发刺激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轻度发热如感冒,情绪因素。
3)表现:复发的前驱阶段,病人有轻微的乏力与不适。在复发损害的区域有刺
痛、灼痛、痒、张力增加。数小时内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结痂,继发感染常
延迟愈合,愈后不留瘢痕,但有色素沉着。受影响的部位可在数周甚至数日以后
再次发作。
三、  病理.
1、特殊的细胞学改变: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细胞的破坏。
2、上皮细胞胞浆水肿,产生气球样退变。
3、细胞间水肿——上皮内疱。
五、鉴别诊断:
1、简述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口炎型口疮(疱疹样口疮)的区别
    疱疹样口疮
1)散在分布的单个小溃疡
2)病程反复发作,无发疱期
3)溃疡数目较多
4)分布在口腔粘膜角化程度
  较差的部位
5)多见于成年人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成簇小水疱,溃破后形成大片浅表溃疡
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
损害遍及口腔粘膜各处,可伴有皮肤损害
多见于婴幼儿
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1)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颜面部皮肤和口腔粘膜的病损。
2)水疱较大,聚集成簇。
3)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
4)疼痛剧烈;,甚至在起疱前和愈合后仍有疼痛。
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多见,预后不复发。
六、治疗:(读熟)
1、抗病毒药物:
    1)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对单纯疱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高度选择
    性,对免疫力差的病员效果好。   
    2)病毒唑: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疱疹病毒有防治作用
3、干扰素能干扰病毒基本粒子的复制过程。
2、局部治疗
1)口腔粘膜用药:常用剂型溶液、糊剂、散剂  及含片
a、2-2.5%四环素溶液
b、抗生素糊剂:
c、散剂:如锡类散、养阴生肌散、西瓜霜粉
d、含片:溶菌酶片、华素片
2)口周皮肤及唇部用药:
疱疹净、无环鸟苷软膏局涂或溶液局涂
唇疱疹继发感染可用湿敷(NS、0.2%洗必泰等)
禁忌全身应用激素,可局部应用治疗复发性唇疱疹
七、简述疱疹性龈口炎的预防和预后:
1)、预防:本病是由接触感染引起的,应避免接触其他婴幼儿,目前尚无理想的
预防复发的方法,主要应消除诱发复发的刺激因素。
2)、预后:一般良好,极少数可播散性感染的病人或婴幼儿引起疱疹性脑炎。
第二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病,以出现单侧带状群集分布
的水疱和神经痛为特征。
一、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儿童引起水痘。感染成年人则引起带状疱疹,完全
免疫,很少复发。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半数以上遗留顽固的疹后神经
痛。
一、简述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1、发病前阶段,常有前驱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
  疹可出现牙痛。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
2、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基础上发生
  水疱。
3、口腔粘膜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唇、颊、舌、腭的病损也仅限于单侧。
4、病程2周左右,愈后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过中线
5、疹后的神经痛持续较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存在半年以上。
诊断
    主要依据:①单侧性皮肤。粘膜疱疹,②沿三叉神经分支分布,③有剧烈疼
痛。



关注微信,不定期送精品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