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2|回复: 1

援外医生: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中国医生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1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64年8月,江苏省向桑给巴尔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截至今年,江苏已先后向非洲桑给巴尔、南美圭亚那、欧洲马耳他等地派出52批医疗队,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8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万例。援外医疗,有着怎样的艰辛和难忘,昨天举行的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大会上,他们进行了分享—

  

50年前第一批援外,他3个月没吃上一粒大米

  

今年83岁的戴传孝,目前是省人民医院骨科高级专家。50年前的8月,他作为首批援外医疗队员,被派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12个队员,涉及内外妇儿等十多个科室。戴传孝说,最大挑战是当地人不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医生。建立信任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1966年,我在桑给巴尔成功完成首例断手再植手术,被当地报纸称为‘奇迹般的手术’。慢慢地,大家以精湛的医术、忘我的精神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信任和肯定。”戴传孝昨天回忆起来依旧十分激动。

  

工作上艰难打开局面,生活上的艰辛也在努力克服,“我们刚到桑岛的3个月里,没有厨师、没有翻译,没吃上一粒米,食物只有当地的玉米、木薯等,相互间一见面就说‘你又瘦了’。”戴传孝说,3个月后,他们可以去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馆吃饭,当时每周最盼望的事就是去吃上一顿米饭。

  

戴传孝远赴桑给巴尔时,儿子才3岁。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唯一和家人联系的就是书信,妻子写一封信,1个多月后他才能收到。

  

4年后回国时,儿子已经不认识这个“来自非洲”的爸爸。尽管这样,戴传孝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长眠在那片土地上,他被称为“中国的白求恩”

  

省中医院中医针灸科医生张宗震是和戴传孝一起出发的,但他未能一起回来。

  

戴传孝至今还记得那痛苦的一幕。1965年5月21日,当地的室外气温40℃,人坐着不动都满身大汗,但到医疗队看病的人很多,张宗震从早晨就开始忙着为各类病人针灸,午饭基本没顾得上吃,下午又随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谁知,当天夜里,有高血压的张宗震突发脑溢血,第二天清晨开始昏迷不醒。虽经全力抢救,44岁的他还是在5月26日早晨离开了。

  

听到噩耗,医生、护士、病人都赶来凭吊,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桑给巴尔总统卡鲁姆也来参加葬礼。

  

葬礼结束后,一名被张宗震医治过的患者给张宗震的家属写一封信,“我读过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他就是白求恩式的中国医生。”

  

戴传孝说,尽管许多受援国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但患者对中国医生十分尊重,一到中国传统的春节,当地的百姓就会邀请他们去家中作客,都会给孩子换上盛装,手持鲜花迎接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中国的医生真好!’”戴传孝说。

  

父子双双去“援外”

  

有一对父子,夏存寿和夏阳,是江苏省援外医疗史上一对光荣的“父子兵”。

  

今年78岁的夏存寿是盐城市第二医院的普外科医生,1991年,当时已经52岁的他参加了第14期援桑医疗队,到印度洋上的孤岛奔巴工作。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夏存寿在南京参加援外医疗培训期间,他的儿子夏阳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周末与父亲一起参加培训的队员接触时,激发了他对非洲的强烈向往。“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员的后代,将来能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去继续他们的事业,一直是我的梦想!”夏阳常这样说。

  

18年后,即2009年,夏阳作为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师,被派往桑给巴尔。2011年,夏阳特地从他工作的桑给巴尔岛赶到父亲当年工作的奔巴岛,去看望父亲曾经的老朋友。大家看到夏阳非常激动,异口同声地表示:“父亲来过,儿子又来了,Dr.Xia太了不起了。”



关注微信,不定期送精品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0 13: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中国医生去援的能不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