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在烧 发表于 2020-6-5 08:27:49

损伤、中毒--有关淹溺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发生溺水后,首先是本能地屏气,以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不久,由于缺氧,不能继续屏气,水随着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引起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可有两种情况:

干性淹溺

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约占淹溺者的10%。

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所有溺死者中约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吸入相当量的水)。

湿性淹溺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

1.淡水淹溺 江、河、湖、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淡水。水进人呼吸道后影响通气和气体交换;水损伤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并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塌陷,进一步阻滞气体交换,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淡水进人血液循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和低蛋白血症;血中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破碎,引起血管内溶血,导致高钾血症,导致心室颤动而致心脏停搏;溶血后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2.海水淹溺 海水含3.5%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海水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海水损伤后,大量蛋白质及水分向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渗出,引起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高钙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高镁血症可抑制中枢和周围神经,导致横纹肌无力、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

3.温水与冷水溺死 两者有显著差别。无氧后4——6min发生脑死亡的概念不适用于冷水中近乎溺死的病例。冷水中(水温<20℃),某些病人心脏停搏后30min后仍可复苏,但在水中超过60min复苏不能取得成功。存活可能的原因归于哺乳类的潜水反射。人潜入冷水时可迅速发生反应,表现力呼吸抑制、心率减慢,对窒息相对有阻力的组织出现血管收缩,以保持大脑及心脏的血液供应,这样,氧送到并只在即刻持续生命所需处使用。水越冷,越会有更多的氧送到心脏及脑。潜水发射也可因恐惧引起,且年轻人的潜水反射更突出。水温<20℃,身体的代谢需要仅为正常的1/2。水越冷,存活的机会越大。



备考加微信:199531      分享更多考试信息及试题。
以上文章由医梦园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www.exam76.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损伤、中毒--有关淹溺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