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
第一节 口腔白斑 口腔白斑是指仅仅发生在粘膜上的有色或灰白色角化斑块,口腔粘膜上的这种不能被擦掉的斑块,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他疾病分类之中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属癌前病变.但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症。口腔各部粘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一、病因(一)局部刺激:吸烟、饮酒、烫、辛辣食物,嚼槟榔(二)念珠菌感染(三)全身因素:锰、锶、钙的含量与白斑发病呈显著性负相关;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缺乏,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线(四)长期局部慢性刺激: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患者以中老年较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3:5)二、临床表现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均质分为:斑块和皱纸状两型;非均质型分为:疣状型、溃疡型和颗粒型(一)斑块状白斑:舌背、颊、唇及牙龈,呈均匀斑块,表面平滑,稍高于粘膜表面。有粗糙感,无压痛,界限清楚,触之柔软。(二)疣状白斑:牙龈,在平滑的粘膜上呈乳白色刺毛状,绒毛状或小结节状突起。(三)颗粒状白斑:好发口角区粘膜,在充血的粘膜上有小的白色颗粒。多可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四)皱纹纸状白斑:舌腹和口底,病损呈灰白色,边缘清楚,表面突出如皱纹纸状,触之柔软。(五)溃疡型白斑:上述各型的基础上有糜烂或溃疡,伴刺激痛。三、诊断(一)临时性诊断:患者主观症状+临床表现,又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二)肯定性诊断:在去除各类局部刺激因素后,经1~3个月的观察,损害仍持续存在,可做肯定性诊断。(三)组织学诊断:活检。(四)癌变倾向问题:白斑属于癌前病变,3%~5%发生癌变。 口底、舌腹、舌侧缘是白斑的高危险区(白斑的危险三角),癌变率高。颗粒状白斑多见于口角区颊粘膜、皱纸状白斑多见于口底舌腹,疣状白斑多见于牙龈。合并念珠菌感染的白斑可用过碘酸雪夫染色培养等方法查明组织内是否有念珠菌。组织学检查更为明确。有以下情况者癌变倾向较大:n 1.年龄:年龄较大,如60岁以上者。n 2.性别:不吸烟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n 3.吸烟:时间长,烟量大n 4.部位: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n 5.类型:疣状、颗粒状、溃疡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者。n 6.病理:伴有上皮异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越易恶变。n 7.时间:病变时间较长者。n 8.症状: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疼痛者。四、鉴别诊断白色水肿:咬合线部位,双侧颊粘膜呈半透明苍白色,光滑,界限模糊。白色水肿的镜下所见.主要是棘层明显增厚而无角质层。棘细胞肿胀白色海绵状斑痣(白皱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柔软,有弹性,状如海绵,口腔鼻腔肛门都可出现。口服维甲酸疗效显著五、治疗(一)去除刺激因素,严禁用苛性药物如酚类、硝酸银等刺激白斑(二)局涂维A酸软膏(三)口服维生素AD(鱼肝油丸)或维生素A(5万U/d(四)经久不愈.治疗后不消退者,白斑区发现皲裂、溃疡或基底变硬、表而增厚显著等恶变趋势者手术切除并活检第二节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浅表性皮肤-粘膜角化异常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 可以单独发生于口腔或皮肤,也可皮肤与粘膜同时罹患。损害除见于口腔外,也可见于生殖器,指甲与趾甲。一、病因病因不明,但与以下发病因素有关:(一)精神(二)内分泌(三)免疫(四)感染(五)微循环障碍(六)遗传(七)其他:糖尿病、肝炎、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二、临床表现(一)皮肤损害:瘙痒。扁平而有光泽的浅紫红色多角形丘疹,丘疹间可见皮肤皱褶,由于瘙痒故多有搔痕。以石蜡油涂在丘疹表面,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看到有细白纹,称Wickham纹(二)指(趾)甲病损:甲板萎缩变薄无光泽,按压有凹陷。(三)口腔粘膜:刺激痛和粗涩感。珠光白色条纹。损害形式:网状损害,丘疹,斑块,水疱,糜烂(旧称“剥脱性龈炎”),色素沉着(颊、唇、舌等部位。粘膜表面光滑,呈暗褐色,深浅不一)颊部:多见,左右对称。充血发红的粘膜上出现灰白色网纹,可伴发水疱或糜烂。舌背:舌乳头萎缩,灰白透蓝的斑块,表面光滑。牙龈:剥脱性龈炎。剥脱性龈炎:旧称,泛指能引起上皮剥脱的疾病。包括:天疱疮,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疱疹性龈炎等。----除了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其他都可能有。(四)生殖器粘膜损害常呈暗红色的圆或椭圆形斑块,表面可见白色网状损害,容易发生糜烂。三、诊断及预后中年女性稍多于男性,患者很少吸烟、饮酒与进食刺激性食物。恶变率约在1%左右,属于癌前状态。四、鉴别诊断 L.口腔赤斑病(简称赤斑.口腔红斑)赤斑是一种红色口腔粘膜癌前损害。赤斑好发于“危险区域:舌腹(缘)一口底、口角区颊粘膜与软腭复合体;中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赤斑初期的特征,是上皮萎缩与异常增生.临床上的突出表现为血红色的光亮似“无皮状”的圆或椭圆形斑块,界限非常清楚,触诊非常柔软,类似“天鹅绒”.损害微凹或平状;无明显疼痛或不适。易恶变。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查口腔粘膜早期癌肿的方法。2盘状红斑斑疮女性多见,损害常发生在唇部、颊粘膜、舌背、口底舌腹等部位,皮肤损害多见于头面部。粘膜损害的特征为中央萎缩,外围为白色放射状条纹.边缘不规则但界限清楚。损害发生部位可作为鉴别参考。此外,舌背的扁平苔藓应与白斑相鉴别。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上述几种疾病与扁平苔藓的鉴别。五、治疗治疗:应消除精神紧张,治疗慢性病灶,生活力求规律(一)调整心理状况(二)去除刺激因素,刮除磨牙颊面的牙石,减少锐利牙尖及边缘刺激(三)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四)免疫抑制剂(五)中医辨证施治第三节 盘状红斑狼疮(DLE)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最高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中青年好发。一、病困:自身免疫病。属于癌前状态。二、临床表现1头面部皮肤为DLE的好发部位,颧部对称性损害常越过鼻梁而互相连接呈“蝶形”.表现为中央萎缩微凹,角化的边缘微隆.损害面积大小不等,呈棕黄、桃红色,萎缩明显时呈红色。表面粗糙,上覆粘着性的具有角质栓的鳞屑,角质栓深入到扩张的皮脂腺导管中,故揭下的鳞屑底面状似“图钉”.末稍微循环障碍而患冻疮与关节疼痛等。2 下唇唇红部是口腔粘膜中最多发生DLE的部位,放射状细纹(以下简称白射纹)三、防治l尽量避免与减少日照及其他光辐射2去除病灶感染与可疑药物或食物。3氯喹 4氨苯砜5皮质激素6 湿敷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讲义 [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