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除了可以发生机体其它部位常见的肿瘤,如: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鳞状细胞癌等外,它还可以发生两类特有的肿瘤,即牙源性肿瘤和涎腺肿瘤。第一节 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是由成牙组织发生的一组肿瘤,它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成牙组织包括牙源性上皮(成釉器、牙板及残余、缩余釉上皮、malassez上皮剩余……)和牙源性间充质(牙乳头,牙囊)。它们主要发生于颌骨内,少数情况下见于牙龈等软组织内(外周型成釉细胞瘤)。 一、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是牙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0%以上,虽然属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特点,术后复发率较高,也有恶变,甚至远处转移的报道。多形性腺瘤分型:1 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滤泡型: 团块丛状型:条索
棘皮瘤型:鳞状化生
颗粒细胞型:颗粒样变
基底细胞型:细胞小,排列树枝状
角化成釉细胞瘤:角化。乳头状增生2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3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沙粒感,以间质成分为主,挤压牙源性肿瘤上皮成分,结缔组织显著增生4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一)临床表现:1.年龄:多发于青壮年,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2.性别: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3.部位:肿瘤可发生上、下颌骨的不同部位,但下颌较上颌多见,其中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发生在上颌者,以磨牙区多见。4.症状: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为6年左右,使颌骨无痛性、渐进性膨大。当肿瘤压迫下齿槽神经时,可引起下唇麻木感。5.体征:肿瘤增大时可导致面部畸形、不对称 。颌骨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后吸收变薄,按之有乒乓球样感。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光滑,一般无特殊改变,偶见对颌牙的咬痕。肿瘤区可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6.X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透射阴影,边界清楚常呈切迹状,可见肿瘤区牙根吸收,牙移位,伴埋伏牙时类似含牙囊肿的图象。(二)病理改变:肉眼所见肿瘤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常见呈囊性和实性两部分组成。囊性区内含黄色或黄褐色液体,实性部分呈白色或灰白色。组织病理学表现:一种是瘤巢周边的立方或柱状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似成釉器的成釉细胞。另一种位于瘤巢中央,排列疏松,呈多角形或星型,似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细胞。根据两种上皮细胞排列方式不同和产生的变异将其分为以下几型: 1.滤泡型:肿瘤细胞形成孤立型上皮岛。上皮岛周边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远离基底膜。上皮岛中心部由疏松排列的星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类似成釉器。中心部可发生囊性变、鳞状化生或颗粒细胞变性等表现。上皮岛周围间质可呈现玻璃样变的区域。2.丛状型:肿瘤上皮增殖呈网状联结的上皮条索。条索周边部位为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条索的中心部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但数量较滤泡型者少。肿瘤的间质内常发生囊性变。3.棘皮瘤型:上皮岛内呈现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可见角化珠形成。 4.颗粒细胞型:位于星网状层的肿瘤上皮细胞有时可发生颗粒样变性。 5.基底细胞型:肿瘤上皮细胞密集呈团块状或树枝状排列,细胞小而一致,类似基底细胞样结构,缺乏星网状细胞分化。6.角化成釉细胞瘤上述组织学亚型中以滤泡型和丛状型最为多见。(三)生物学行为:成釉细胞瘤是牙源性上皮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由于该肿瘤包膜不完整,具有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隙向周围局部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其波及范围往往超过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所以若手术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四)组织发生:成釉细胞瘤可能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包括①成釉器;②Malassze上皮剩余;③牙板或牙板上皮残余;④缩余釉上皮;⑤牙源性囊肿衬里上皮;⑥口腔粘膜上皮。二、牙瘤牙瘤是发育异常或发育畸形所致,不是真性肿瘤。组织排列结构不同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一)临床表现:1.年龄: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2.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异。 3.部位:混合性牙瘤多好发于下颌双尖牙和磨牙区;组合性牙瘤多好发于上颌切牙-尖牙区。 4.症状和体征: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活动性生长期可引起颌骨膨大。 5.X线:混合性牙瘤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组合性牙瘤显示形态及数目不一的牙样物堆积在一起。(二)病理改变:肉眼所见混合性牙瘤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矿化团块,有包膜,表面。组合性牙瘤包膜完整,内含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态不同的牙样小体。镜下所见混合性牙瘤由排列紊乱、相互混杂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所构成,无典型排列的牙结构。而组合性牙瘤由排列有序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所组成,如同正常牙的排列方式。(三)生物学行为:预后良好。 三、牙源性钙化囊肿 Gorlin囊肿,牙源性钙化囊性瘤是一种牙源性肿瘤,X线见界限清楚的投射影,腔内含大小不等钙化团块。分为囊肿型和肿瘤型。囊肿型:衬里上皮类似立方或者柱状细胞,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类似于成釉细胞。纤维囊壁中见灶性影细胞团块。影细胞可以钙化。影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清楚,胞质红染,胞核消失而不着色,在胞核部位出现阴影,故称影细胞。四、牙源性腺样瘤年轻发病,女性多见,上颌多见,上颌尖牙区多见。可以含牙。病理:包膜完整,切面囊性或者实性。有沙粒感。实性灰白色,囊液淡黄色胶冻状或者血性液体。腔内可以含牙。镜下可见:玫瑰花样结构,腺管状结构,多边形嗜伊红鳞状细胞组成的结节,梁状或者筛状结构。五、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又名Pindborg瘤颌骨膨胀,x线可见不规则透光影,内有大小不等不透光团块。病理:肿瘤细胞呈多边形,胞浆嗜酸性。特征性结构:淀粉样物质,可以发生钙化,钙化物同心圆状,细胞间桥清晰可见。生物学特性:浸润生长,可有复发。六、成牙骨质细胞瘤 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又称成牙骨质细胞瘤或真性牙骨质瘤,是一种牙源性间叶肿瘤,其特征为形成牙骨质样组织,并与一颗牙的牙根相连。临床表现:年龄:10—29岁多见;性别:男>女;部位:下颌恒磨牙多见;症状体征:牙槽嵴颊舌侧疼痛性肿涨,受累牙活力正常;X线:围绕牙根界清的钙化团块,周边有带状透光区,牙根可吸收或变短。病理改变:肿瘤由牙骨质样物质和富含血管的疏松纤维组织构成;硬组织周边可见类牙骨质和成牙骨质细胞有强的嗜碱性反折线;肿瘤边缘可见一层未矿化的组织,常呈放射状排列。七.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2005年的WH0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已将牙源性角化囊肿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颌骨内的牙源性肿瘤。八、成釉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牙源性囊性肿瘤,具有成釉细胞路特点的同时,表现出细胞的异形性,可发生转移。临床表现:性别:无差异。部位:下颌多于上颌,占2/3。X线:界限不清的透射影,可穿破骨皮质病理变化:1 成釉细胞癌——原发性:分化不良,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增加2成釉细胞癌——继发性:良性成釉细胞瘤,出现恶性转变整体表现为成釉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而细胞具有恶性特征。如:可见多形性柱状细胞,核分裂相,局部坏死,神经周浸润及核深染。生物学行为:局部复发,转移(肺多见)及与肿瘤相关性死亡。成釉细胞癌(继发性,骨内/周边):指由前期已存在的良性成釉细胞瘤恶变而来的肿瘤。临床表现:年龄:60---69多见,性别部位同成釉细胞瘤。症状体征:具有长期存在成釉细胞瘤病史和多次手术复发及放疗史。,近期有生长加快,颌骨破坏,疼痛等。X线:骨破坏,肿瘤穿透颊舌侧骨皮质,并侵犯邻近软组织。病理改变:可见典型的成釉细胞瘤形态的同时,还可见非典型性和分裂相增加的肿瘤上皮岛。 九、牙源性黏液瘤:梭形或星形排列疏松,淡蓝色黏液1. 良性,浸润生长。2. 多发于青壮年人。3. 下颌多见。• 病理:1. 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排列疏松,2. 大量蓝色粘液基质3. 散在牙源性上皮4. 肿瘤内纤维成分多者,称为纤维粘液瘤5. 易复发原因:浸润生长,本身质脆呈胶冻状,手术不易完全切除6. 组织来源:牙源性间叶组织 7. X线肥皂泡或蜂房样阴影 十、成釉细胞纤维瘤:牙源性上皮和纤维组织同时增殖,间叶成分由较幼稚的结缔组织组成。 其他源性肿瘤:一、 牙龈瘤1. 血管型龈瘤: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牙龈瘤,伴有溃疡和出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2. 纤维性龈瘤:质地坚实,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3. 巨细胞性龈瘤: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灶性聚集 二、巨细胞肉芽肿:20~30岁下颌骨的前牙区,女性稍多,多核巨细胞 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青壮年男性,腮腺区耳后等为多发部位病损。无痛性包块,可成对称性,酸性粒细胞增多肉芽肿结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第二节 口腔粘膜癌口腔粘膜癌为恶性肿瘤,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发生于颊、舌、口底、腭、龈、唇等粘膜。舌癌指舌前2/3部发生的癌,在口腔癌中最常见。发生于舌中1/3侧缘部者最多,其次为牙龈癌,以下牙龈较多见。一、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80%以上。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HPV感染,尖锐湿疣:6,11,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一)临床表现:1.年龄: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3.部位:以舌粘膜最为多见,其次为牙龈、颊、唇、腭及口底粘膜等。牙龈的鳞癌以下颌后牙区最多见。4.症状: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疼痛,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表现为局部或头和颈部疼痛,面部麻木。5.体征:溃疡,边缘较硬,因部位不同而表现不一,发生于舌部者可出现舌运动受限,语言、咀嚼和吞咽困难。发生于牙龈部可引起牙齿松动,骨质吸收。(二)病理改变:肉眼所见肿瘤常呈菜花状或形成溃疡,切面呈灰白色,可形成坏死灶。边界不清,无包膜。镜下可见肿瘤实质由异常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细胞形态不一,具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癌巢,癌巢中心形成的角化珠,又称癌珠。肿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结缔组织浸润生长。鳞状细胞癌分为三级:Ⅰ级(高度分化):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类似于口腔粘膜上皮,基底细胞和具有细胞间桥的鳞状细胞的数量不等,角化明显,核分裂像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细胞极少。胞核和细胞多形性不明显。Ⅱ级(中度分化):形态学表现介于高分化与低分化之间。中度分化与高度分化相比,角化较少而且细胞及核多形性较明显。核分裂像较多,可见异常核分裂,细胞间桥不显著。ⅡI级(低度分化):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稍微类似于口腔粘膜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角化少见,细胞间桥几乎不能发现,核分裂常见且不典型核分裂像易见。细胞及核多形性明显,多核细胞常见。癌细胞浸润范围较表浅仅限于基底膜下方时,可称为微浸性鳞状细胞癌。(三)生物学行为:高度分化和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为低度恶性,而低度分化或未分化者属高度恶性,直接扩散或通过淋巴道转移,一般血行转移较为罕见。(四)组织发生:口腔各部位的粘膜上皮皆可发生鳞状细胞癌。此外,颌骨内的牙源性上皮,面突融合处的上皮残余,上颌窦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鳞状化生也都可以发生鳞状细胞癌。二、疣状癌鳞癌的一种,老年人多见,下唇多,白色刺状突起。镜下为高分化鳞癌,细胞轻度不典型。生长缓慢,局部侵蚀,彻底切除不易复发,一般不转移。疣状癌中含有传统的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时则称为杂交瘤。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我觉得医梦园是注册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