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枫 发表于 2015-4-12 20:39:58

口腔颌面部囊肿

囊肿(cyst)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它由囊壁和囊腔组成,囊壁一般分为两层,内层,即朝向囊腔侧,为上皮衬里,外层为环行排列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腔内含有流体或半固体样物质。少数囊肿无上皮衬里,称为假性囊肿(pseudocyst)。第一节牙源性囊肿牙源性囊肿是指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囊肿。根据囊肿的发生性质不同,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来源于牙源性上皮剩余,主要有:①牙板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②缩余釉上皮 ③Malassez上皮剩余。一、牙源性角化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生长方式独特,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而且此囊肿还可以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并发。由于此囊肿有别于其它牙源性囊肿的生长特点和临床行为,(一)临床表现:1.年龄: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好发年龄在10~29岁和40~50岁2.性别:男性较女性多见3.部位:下颌骨多发于上颌骨,下颌以磨牙及升支部多见,上颌以第一磨牙区多见。4.症状: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病损较大时仍不引起明显的颌骨膨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肿胀,有时引起病理性骨折或神经麻木等。5.体征: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约占10%左右。颌骨可出现膨隆,骨皮质变薄,按之有乒乓球感,牙可移位,病变增大时可穿破骨皮质到软组织内,伴瘘管形成时有脓或液体流出。6.X线:颌骨内为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区,边缘呈扇形切迹,边界清楚,囊内可含牙,牙根可有吸收。(二)病理改变:肉眼所见,病损为囊性改变,囊壁较薄,囊腔内常含有黄白色发亮的片状物或干酪样物质。有时囊液较稀薄,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镜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厚薄均匀的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一般无上皮钉突,与纤维囊壁界面平坦,可分离,形成上皮下裂隙;② 内衬上皮表层角化,多为不全角化,表面呈波浪状或皱折状,少数可发生正角化;③棘细胞层较薄,常呈细胞内水肿;④基底细胞界限清楚,排列整齐,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胞核深染且远离基底膜,呈栅栏状排列;⑤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合并感染时,纤维囊壁变厚,内衬上皮可增生,出现上皮钉突并角化消失;⑥纤维组织囊壁内可见微小子囊和上皮岛;⑦囊腔内含有角化物,内衬上皮的副基底层细胞增殖活跃常见核分裂像,部分内衬上皮出现上皮异常增殖,但很少发生癌变。(三)生物学行为:该病变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倾向。关于复发原因,主要认为:①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残留的囊壁上皮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②囊壁内含有微小子囊或卫星囊,若手术残留,可继续长大形成囊肿;③具有局部侵袭性或向骨小梁间呈指状外突性生长特点,若手术不彻底,可复发;④病变区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的口腔粘膜基底细胞未彻底切除,会引起复发。(四)组织发生:一般认为来自牙板或牙板上皮残余,以及病变区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二、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若位于软组织时,称为萌出囊肿。含牙囊肿内囊腔内一定含有一个牙齿(严格说是牙冠),但是含有牙齿的囊肿或病变并不一定都是含牙囊肿。因此不能仅仅通过X线表现做含牙囊肿的诊断。(一)临床表现:1.年龄:多发于10~39岁患者。2.性别:男性比女性多见。3.部位:以下颌第三磨牙区最常见,其次为上颌尖牙区,上颌第三磨牙和下颌双尖牙区。4.症状:该囊肿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5.体征:囊肿发育较大时可引起颌骨膨隆或面部不对称,患牙区牙齿可缺失、移位。6.X线:颌骨内多为单房性透射阴影,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囊腔内含有一个未萌出的牙冠,少数病变也可呈多房性改变。(二)病理改变: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含有牙冠,囊壁附着于牙颈部,即釉牙骨质界,囊内含淡黄色透明液体,若继发感染时,可为脓液。镜下所见:①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一般较薄,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形细胞构成,表层无角化,上皮厚薄较一致,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②外层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无明显炎症,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③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三)生物学行为:含牙囊肿手术治疗后很少复发,预后较好。(四)组织发生:含牙囊肿一般发生于牙冠形成后,缩余釉上皮和牙面之间液体蓄积而成囊肿,若囊肿发生于釉质完全形成之前,所含牙齿可表现釉质发育完不全。三、萌出囊肿萌出囊肿覆盖在一个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牙冠的表面。软组织内囊肿,牙冠与缩余釉上皮上皮之间形成的囊肿。衬里: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四、根尖囊肿 X线:根尖区圆形或卵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晰,可有骨白线 。 病理改变:
1.肉眼:大小不一,壁厚薄不均,与牙根相附着。
2.镜下:(1)内衬上皮为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炎性增生呈网状。(2)纤维囊壁较厚,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可见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裂隙和透明小体组织来源:多为Malassez上皮剩余生物学行为:术后无复发 第二节非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囊肿是指与牙齿发育或病变无关的一类囊性病损。一、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又称为颈部淋巴上皮囊肿。(一)临床表现:1.年龄:该囊肿好发于20~40岁患者。2.性别:男女无差异。3.部位: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4.症状:囊肿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伴有疼痛。5.体征:囊性肿物柔软,界限清楚,可活动,一般发生于单侧颈部,少数情况可双侧颈部同时发生。(二)病理改变:肉眼见囊肿直径约为2-4cm,囊壁薄,内壁光滑或有芝麻大小的颗粒状小突起,囊腔内含有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镜下所见:①90%以上的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有角化,部分囊壁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②纤维囊壁内含有大样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三)生物学行为:鳃裂囊肿手术摘除后,几乎无复发,但可癌变。(四)组织发生: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二、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是胚胎发育时期甲状舌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囊肿。(一)临床表现:1.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青少年较多见2.性别:男女性别之比为2:13.部位:常位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处,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4.症状和体征:一般无自觉症状,囊肿直径为2-3c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之有波动感,能随吞咽上下活动。(二)病理改变:肉眼观囊肿直径多为2-3cm,囊壁较薄,囊内容物为清亮粘液样物质,若继发感染则为脓性或粘液脓性内容物。镜下可见①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常见二者过渡形态。近口腔处囊肿衬里多为复层鳞状上皮,靠下方者多为纤毛柱状上皮衬里;②外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可见甲状腺滤泡或粘液腺组织。(三)生物学行为:囊肿手术摘除后很少复发,可癌变。(四)组织发生:来自甲状舌管上皮残余。三、粘液囊肿粘液囊肿是一类由于小涎腺导管破裂或阻塞所致的粘液外渗(外渗性囊肿)或储留而发生的软组织囊肿(潴留性粘液囊肿)。 (一)临床表现:1.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性别:无明显差异3.部位:以下唇粘膜最多见,其次为口底,舌腹,腭,颊,上唇及磨牙后区等粘膜。4.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囊肿可自行消退或被咬破,但不久又再次肿胀5.体征: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位于组织内深浅不一,浅在者可高出粘膜表面,呈半透明,浅蓝色;深在者与粘膜颜色相同。(二)病理改变:肉眼可见囊肿直径多在0。5—1cm。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可见含有粘液的腔隙。镜下所见分为二型。一型为外渗性粘液囊肿:囊壁由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无上皮衬里,囊腔内充满嗜伊红的粘液组织,可见炎性细胞和泡沫细胞,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表现;另一型为潴留性粘液囊肿:囊腔内衬假复层,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囊壁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囊腔内含有粘液组织。舌下囊肿:大多数舌下囊肿为外渗性囊肿,因此无上皮衬里(三)生物学行为:粘液囊肿可自行消退或破溃,其粘液性内容物可以排出或不排出,故可反复发作,浅在性粘液囊肿更易复发(四)组织发生:来自小涎腺导管的破裂或阻塞造成粘液的外渗或潴留所致。

ぁ解语非花Я 发表于 2015-4-13 08:52:24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我觉得医梦园是注册对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腔颌面部囊肿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