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组织疾病
牙周病就广义说,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狭义上说,牙周病专指发生在牙周组织上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牙周炎,不包括牙龈病。第一节 慢性牙龈炎牙龈炎与牙周炎二者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仅一少部分慢性龈炎可能发展为牙周炎。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炎症水肿型,发红、肿胀光亮、松软、点彩消失、易出血,脓性渗出物,牙未见松动;另一种为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形成假性牙周袋(即龈袋),其龈沟底的位置没有变化,未向根方移动,亦称增生性龈炎。病理 主要在牙龈的龈沟壁处有炎症细胞浸润,在沟内上皮的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再下方为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区域的胶原纤维大多变性或丧失。根据慢性龈炎的病理变化又可分为以下两型:一为炎症水肿型,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少量浆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另一种为纤维增生型,表现为上皮下纤维结缔增生成束,束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其炎症成分比水肿型为少。第二节 剥脱性龈病损定义:牙龈鲜红,光亮,或者表面剥皮,形成粗糙的糜烂面。由于上皮层剥脱而形成无上皮的表面。剥脱性龈病损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在牙龈上的表现。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藓,天疱疮,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分为疱型和苔藓型。第三节 牙周炎一、慢性牙周炎(一)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始发期、早期、病损确立期及进展期四个阶段。其病变可以缓解或停止,呈现出修复现象的静止态;也可以持续发展。1.始发期龈沟区的沟内上皮与结合上皮周围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下方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一般持续2-4天左右。2.早期病变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淋巴细胞。炎症滲出液继续增多,此期仍为急性炎症期,临床患者出现典型的牙龈炎表现,此期可持续3周或更长时间。3.病损确立期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也不断增多,可见多数浆细胞。形成较浅的牙周袋。无牙槽骨吸收破坏,是治疗的关键时期。4.进展期 结合上皮向深部增生,形成深牙周袋。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发生吸收、破坏。此期临床出现明显的牙周溢脓与牙齿松动等典型牙周炎症状。(二)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活动期牙周炎是指已经出现牙周袋及牙槽骨吸收时的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改变。(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的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龈沟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细胞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分已被炎症细胞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地附着。2.静止期牙周炎(修复期)的病理变化(1)沟内上皮或袋壁上皮及结合上皮周围的炎症明显减少,在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可见大量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或见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增生,其间可见少量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还可见一部分新生的毛细血管。(2)牙槽骨的吸收呈静止态,一般看不到破骨细胞。常可见原有的吸收陷窝区有新的类骨质形成。牙槽嵴部为的吸收亦可见有类骨质或新骨形成。(3)牙根面被吸收的牙骨质也出现新生现象。增生的粗大胶原纤维束附着在根面的牙骨质上,常呈棘状增生现象,被吸收的牙骨质也见类骨质或新形成的牙骨质修复。此外,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在临床病理上分为三种情况:1.龈袋又称假性牙周袋,是牙槽骨尚无明显的吸收,仅仅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而形成的龈袋。2.骨上袋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形成。3.骨内袋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的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位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主要由于牙槽骨发生垂直型骨吸收所致。第四节 牙周变性指牙周组织的非炎症性、营养不良性变化,是全身系统性病变在牙周组织的表现。临床表现 (1)合并菌斑感染后与牙周炎症状类似。 (2)伴有全身性疾患。病理改变 (1)牙周膜主纤维素变性、坏死、消失,血管增生、壁增厚、腔狭窄。(2)牙槽骨吸收、形成障碍。 (3)牙骨质形成障碍。第五节 牙周创伤病理改变:种致伤性咬合关系引起的牙周组织病变,合并局部菌斑感染时可引起龈炎或牙周炎。张力侧硬骨板增生,受压侧牙周膜变性坏死。第六节 牙周萎缩病因:增龄、内分泌紊乱、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创伤性咬合 临床表现: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病理改变:上皮细胞层次减少、变薄、结缔组织成分减少。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我觉得医梦园是注册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