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
本帖最后由 秋之枫 于 2015-4-4 11:11 编辑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口腔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相连,部分黏膜深部有黏膜下层。一、上皮口腔黏膜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根据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分为角化和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口腔黏膜细胞成分有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一)角化上皮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由深部至表面可分为四层。(基棘颗角)(注皮肤层次:基、棘、颗、透明层、角)1.基底层最深部,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为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较深,胞质相对较少,染色深。基底细胞与邻近的棘层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被称为生发层。2.棘层位于基底层的表面,有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构成,越向表面越趋扁平。在上皮中是层次最多的细胞层,可达十几层细胞。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常伸出多而小的棘状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称为细胞间桥。细胞间桥的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3.颗粒层一般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胞核浓缩。颗粒层在正角化时较明显,而在不全角化时此层不明显。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作用是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4.角化层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称为正角化,如在硬腭处;如果含有浓缩而未消失的细胞核者,称为不全角化,如在牙龈处。角化层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具有抗溶解性和较强的柔韧性,保护深层的上皮细胞。。二)非角化上皮由深部至表面可分为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其基底层细胞与角化上皮相似,而棘层细胞体积较大,细胞间桥不明显。中间层细胞排列更紧,细胞间隙不明显,为棘层和表层的过渡。表层细胞为有细胞核的扁平细胞。非角化上皮无颗粒层和角化层。口腔上皮始终处于更新状态,生发层细胞分裂增殖并不断向上皮表面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分化并发生形态变化并保持平衡,最后达到上皮表面并脱落于口腔中。细胞从基底层移动至角化层大约需要10-15天,如平衡打破将发生上皮增生或萎缩性病变。(三)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细胞内没有张力细丝和桥粒,在普通切片中细胞质不着色,所以又称为透明细胞。形态方面命名:树枝状细胞。1.黑色素细胞位于基底层,在胚胎期由神经嵴细胞迁移而来并分裂增殖而形成。在光镜下细胞质透明,胞核呈圆形和卵圆形。黑色素细胞胞质中含黑色素颗粒,可经细胞突起排出到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牙龈、硬腭、颊和舌黏膜等部位常见黑色素沉着,因此这些部位也是黑色素性病变的好发部位。2.朗格汉斯细胞主要位于棘层,也可见于基底层。来源于造血组织,与黏膜的免疫功能有关。3.梅克尔细胞 位于基底层,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二、固有层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固有层的主要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另外还有组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纤维主要是Ⅰ型胶原纤维,基质为无定型物。固有层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三、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所构成,内含小涎腺,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以及脂肪组织。黏膜下层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具有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的功能。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和舌背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肉组织直接相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