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组织-牙骨质
第四节牙骨质一、牙骨质的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牙骨质在近牙颈部较薄,约为20~50μm,在根尖和磨牙根分叉处较厚,约为150~200μm。牙骨质和密质骨相似,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间质组成。牙骨质呈层板状,内有陷窝,细胞位于陷窝内,不同于骨的是牙骨质无哈佛管,也无血管和神经。I型胶原为主。(一)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1.无细胞牙骨质 紧贴于中间牙骨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牙骨质是分层沉积而形成,表面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称为类牙骨质。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其排列方向与牙骨质表面接近垂直,这些纤维与牙周膜的纤维相连,其作用是把牙固定于牙槽窝内。2.细胞牙骨质 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或者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交替排列。但在根尖部1/3可以全部为细胞牙骨质。成熟牙骨质内的细胞称为牙骨质细胞,位于牙骨质陷窝内,类似于骨细胞。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基本上与牙骨质陷窝一致,即呈扁的卵圆形。(二)釉质牙骨质界简称釉牙骨质界。牙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接,相接的方式有三种:约60%是少量牙骨质覆盖在牙釉质表面;约30%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约10%是牙釉质和牙骨质分离。(三)牙本质牙骨质界牙本质和牙骨质是紧密结合的,光镜下的牙本质牙骨质界呈较平坦的界线,电镜下可见牙本质和牙骨质的胶原纤维互相缠绕。(四)牙骨质的功能及临床意义1. 牙骨质较固有牙槽骨具有更强的抗吸收能力,这些是临床正畸治疗时牙移动的基础。生理状态下,牙骨质一般只增生不吸收。2.牙齿受到创伤等刺激时,牙骨质表面有时可见吸收区域,当刺激停止后可发生牙骨质的修复。因此形成的牙骨质和牙槽骨的愈合,可造成拔牙时的根折或骨折。3.牙周膜中新形成的纤维可借助新生牙骨质的沉积而附着于牙,以代替老的纤维。所以,在牙周病治疗时必须将易感染的表面牙骨质剔除干净。4.约10%釉牙本质界是牙釉质和牙骨质的分离。一旦牙颈部的牙龈萎缩,暴露的牙本质易发生过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