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组织-牙本质
第二节牙本质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及其突起的分泌产物,是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一、牙本质的结构特点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所组成。(一)牙本质小管 牙本质小管是贯穿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在牙颈部则呈“~”形弯曲,靠近牙髓的一端凸面向着根尖方向。近牙髓端的牙本质小管较粗,直径约为3~4μm,越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直径约1μm。单位面积内小管数比例为4:1。牙本质小管在整个行程中有许多分支,并与邻近小管的分支相吻合。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的间质,矿化程度比其余部分高,含胶原纤维极少,构成牙本质小管的管壁,称为管周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间质,矿化程度较低,含胶原纤维较多,称为管间牙本质。(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到牙本质小管内,常常延伸至牙本质小管近髓端的1/3或1/2.(三)细胞间质牙本质的细胞间质大部分是矿化的间质,其中分布着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因矿化程度的差异,牙本质在镜下呈现出以下不同的组织结构。1.球间牙本质 牙本质的矿化由矿质小球融合而成。牙本质矿化不良时,矿质小球之间出现一些未矿化的牙本质,称为球间牙本质。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球体之间的空隙。2.生长线 生长线又称冯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它表示牙本质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3.托姆斯颗粒层 托姆斯颗粒层是根部牙本质接近牙骨质处的一层颗粒状未矿化区。4.前期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一有序的过程,即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并进一步发生矿化。因为牙本质在一生中始终在形成,所以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刚形成而尚未矿化的牙本质,称为前期牙本质。二、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当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时,牙的发育即告完成。此后形成的牙本质,称为继发性牙本质。它与牙发育完成前形成的原发性牙本质是延续的,但在二者之间的交界处,牙本质小管的方向常有改变,因此两者可以区分。由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内存在着牙本质的形成细胞,因此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防御和反应性变化。(一)修复性牙本质在病理情况下,如磨损、酸蚀和龋病等使牙本质暴露后,在与其相对应的髓腔壁上,新形成一些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内小管的数目大大减少,小管排列不规则,并有明显的弯曲,有的区域甚至没有小管,故又称为不规则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的产生可以阻挡外界刺激的继续深入,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反映,对牙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二)透明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也可能引起成牙本质突起变性,然后矿盐沉积封闭牙本质小管。小管矿化封闭后,其折光率与小管周围间质的折光率一致,因此,在磨片上呈均匀透明状,故称之为透明牙本质。由于透明牙本质的小管被封闭,因而可以阻挡外界刺激传入牙髓。透明牙本质亦可以发生于生理情况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本质从根尖向牙颈部方向逐渐变得透明。(三)死区当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病等较重的刺激使牙本质小管暴露时,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充满空气,在镜下观察呈黑色,称为死区。死区的敏感度降低。在死区的近髓端常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三、牙本质的临床意义牙本质中含有大量的牙本质小管及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因此对暴露的牙本质应避免过度的温度刺激,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及充填物。牙本质小管可以成为龋病穿透和扩散的途径,因此龋病深达牙本质层后,会较快发展至牙髓。牙本质对机械、温度和化学性刺激有敏锐的感觉,敏感度随部位及炎症程度而有所差异。近牙髓处最敏感,其次是釉牙本质界处。牙本质有修复和形成继发性牙本质的能力,因此在深龋治疗时可保存部分软化牙本质,采用间接盖髓剂等材料覆盖,使其发生再矿化。四、牙本质理化特性淡黄色,有弹性,硬度比牙釉质低,比骨高。无机物含量占重量70%,有机物为20%,水10%,按照体积计算,分别为:45%,33%,22%.无机物为羟基磷灰石。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18%,主要为I型胶原。五、牙本质神经分布和感觉釉牙本质界最敏感。前期牙本质和靠近牙髓的矿化牙本质中有神经纤维。牙本质疼痛的传递学说:传导学说,流体动力学说(目前比较被认可),神经传导学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