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wg 发表于 2013-8-2 09:48:19

热移膀胱证

热移膀胱证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能够出现热移膀胱,这是寒化证不能够做到的,“少阴寒化证”如果不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那个阳衰、真阳不足的那种寒化证,不去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他很难自愈。所以这里的少阴病,能够外出膀胱,应当是一个“少阴热化证”。少阴阴虚有热,当少阴的正气恢复的时候,就移热于膀胱,出现了尿血,热在膀胱,热迫血行,出现了尿血。膀胱是一个太阳,大阳,如果热在膀胱的话,他可以见到一身手足尽热,就出现了“阳热证”的表现,这正是“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的临床特征,我们在学太阴病篇的时候,曾经谈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那是“太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我们现在学的293条,“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这是“少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既然出现了热在膀胱,热迫血妄行的尿血,那我们临床怎么治疗呢,还仍然用治疗 “少阴热化证”的那个猪苓汤,用猪苓汤加凉血止血的药:白茅根、仙鹤草、三七粉,就可以了。

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当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罢,或者我们研究生做小论文,考试的时候做小论文,我们经常问到:试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那一定要以《伤寒论》的原文为依据了。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首先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肾和膀胱是相连的,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上,膀胱气化机能是靠肾中阳气的温煦,而肾主水的这种功能,是靠膀胱来实现的;在病理上,太阳和少阴可以同时感受邪气而发病,叫太少两感,那你就可以举上“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你可以举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就提示了太少两感,它可以同时发病;你也可以举上太阳误治或者失治以后邪传太阴(字幕上是:少阴??)的例子,比如说“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等。干姜附子汤主之,也可以举上“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听抄者注:瞤shùn,掣动;颤动 。如:瞤动(肌肉掣chè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这提示了太阳之邪可能内传少阴;那么,少阴之邪可以外出太阳,那你就举293条的例子,“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这样的话,就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把太阳和少阴之间的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都谈得很清楚了。

如果说前面我们谈到的是少阴病的“气分证”的话,其实少阴病也有“血分证”。

看少阴的伤津动血证,284条: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有咳嗽,有下利,这可以是“寒化证”的真武汤证;阳虚水泛,水邪犯肺就咳嗽,水邪侵渍肠道就下利,也可以是“少阴热化证”的猪苓汤证,水热互结,水邪犯肺,水热邪气犯肺就可以出现咳嗽,水热邪气下侵肠道可以有下利。但是这两个证候,无论是“寒化”或“热化”,都不可能出现“谵语”,那么现在为什么出现了谵语了呢?“被火气劫故也”,是被医生误用火疗,强迫发汗所造成的,然后火热入内,伤津化燥,燥热上饶心神,而出现了“谵语”,在这个病程中,它必然出现了小便难,小便难就是没有尿,尿少。这是因为误用火疗,伤津耗液,化源不足,当然尿少。所以仲景解释它的原因,“以强责少阴汗也”,这是因为你用火疗的方法,来强迫这个少阴病来发汗,不管是少阴寒化还是热化,你都不能用汗法,因为他本身阴液不足,你用了汗法强迫发汗,汗血同源,发不出汗来就要伤阴,这是伤津证。

下面看动血证: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这个“但厥”是阳虚,这个“无汗”是阴亏,别的医生看到病人没有汗,而用发汗的方法,本来他津亏,化源不足,就没有汗,这样就必动其血,就容易动血,那么动血的话这个血从什么地方出来呢?“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这个出血呢,从上部来出血,或者是结膜出血,眼结膜出血,或者是口鼻出血,这叫什么证候?这叫“下厥上竭”,阳气虚下,而见到厥冷,阴血脱于上,而见到阴血的枯竭,把这个证候,张仲景把他叫做“下厥上竭”,下厥上竭这个名词我们讲义上有注,我们的题库里的名词解释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所以我们学习这一条就知道,对一个少阴病来说,应当禁用发汗,发汗就容易伤津,或者容易动血,上面这一条是伤津,下面这一条是动血,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完了。

我们说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当少阴经有邪气的时候,他就可能出现咽喉疼痛的证候,下面一组咽痛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少阴经证。先看310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移膀胱证

国家医学考试网 | 河北高考网 | 河北单招网 | 执业药师真题 | 昭昭医考 | 执业医师真题 | 标签页 | 国家医学考试网准考证打印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入口 | 国家医学考试网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