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临阵磨枪
•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 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
• 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
----------------------------------------------------------------------------------------------------------------
•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 第一篇肺系病证
•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喉中哮鸣
•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 第二篇心系病证
•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 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 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 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 第五篇肾系病证
•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 淋证的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 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 癃闭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 《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 遗精的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
•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
•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续断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
•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
•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
•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
•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
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
•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
•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
•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
•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
•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
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
•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
•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
•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
•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
•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
•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
•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
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
•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
• 夏月之麻黄: 香薷
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石膏、知母
夏枯草可用于甲状腺瘤
治疗泻痢呕吐要药:黄连
疮家圣药:连翘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