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在儿科的新进展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应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心率变异性测定方法有两种,即时域测定法和频域分析法。心率变异性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包括1.评价小儿自主神经功能的发育 目前有关新生儿自主神经系统发育是否完善尚存有争论,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是否成熟,能否对应激作出一定反应。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具有年龄依赖性,心率变异性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正常婴儿、儿童心率变异性参数与年龄正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植物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交感神经占优势。可见心率变异性是评介小儿自主神经功能发育的良好工具。
2.疾病危险因素的预告因子 心率变异性作为疾病危险因素预测指标研究较多。心率变异性可用来监测胎儿产程中的情况,当胎儿有宫内慢性缺氧、宫内窘迫时心率变异性降低,须立即进行剖腹术。持续低心率变异性预示窒息儿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研究表明婴儿猝死综合征心脏迷走神经发育延迟,心率变异性降低。有学者研究了糖尿病儿与健康儿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发现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儿心率变异性指标较血糖控制好的患儿及健康儿显著降低。结果表明无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症状的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已受损。因此有人应用心率变异性检测糖尿病者有无亚临床性神经病变。
3.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患儿无论是急性期或慢性期、早期或晚期均有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已证实小儿心衰时心率变异性缩小,迷走与交感神经均受累,迷走神经受损害严重。研究表明病毒心肌炎急性期心率变异性已受损。心率变异性分析表明室性早搏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因此心率变异性对鉴别早搏的性质具有临床意义。
4.药物作用 有学者观察到美多心安、硫氮卓酮具有相似的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而硝苯吡啶则无此作用。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氨酰心胺可提高心率变异性,而Ic类抗心律失常药、丙咪嗪可使心率变异性降低。可以预见,应用药物改变心率变异性将是今后疾病治疗方案之一。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看了LZ的帖子,我只想说一句很好很强大!
赞一个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