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学考试网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卵巢肿瘤
国家医学考试网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卵巢肿瘤卵巢肿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织学类型复杂。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新加内容)(zydg-91-20;zldg-57-23;xz) ★
1.卵巢肿瘤的诊断卵巢深居盆腔,早期又无特异性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困难。卵巢肿瘤的诊断常需要做以下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B超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性高,临床诊断符合率>90%;CT、MRI、PET检查可显示肿块与其周围脏器的关系,对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和肺转移均有较大帮助。良性肿瘤多呈均质性包块,囊壁薄、光滑;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向周围浸润或伴腹水。
(2)肿瘤标志物:CA125(上皮性卵巢癌)、AFP(内胚窦瘤)、hCG(原发性卵巢绒癌)、雌激素(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睾酮(睾丸母细胞瘤)升高对诊断及病情监测有价值。
(3)腹腔镜检查:能够了解患者盆、腹腔内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4)细胞学检查:腹水或腹腔冲洗液找癌细胞对Ⅰ、Ⅱ期患者确定分期有意义,若有胸水抽取胸水检查确定有无胸腔转移。
2.卵巢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应与:卵巢瘤样病变(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化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和单纯囊肿等);输卵管卵巢囊肿;妊娠子宫;子宫肌瘤等相鉴别;巨大卵巢囊性肿瘤应与腹水相鉴别。
3.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有进行性痛经,B超腹腔镜检查是最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
(2)生殖器结核:多有肺结核史,常见于年轻、不孕妇女,伴月经稀少或闭经。妇科检查肿块位置较高,界限不清,不活动。胸部及胃肠X线检查、腹部B超检查多可协助诊断,必要时行剖腹探查。
(3)盆腔非生殖道肿瘤:腹膜后肿瘤、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等。
(4)转移性卵巢肿瘤:为双侧性、中等大、肾形、活动的实性肿块,可来自胃肠道、乳腺等。
(5)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常有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妇科检查子宫多活动受限,附件区有不规则包块或片状增厚、压痛。抗生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使肿块缩小。
(九)治疗 (新加内容)(zydg-91-23;zldg-57-26;xz) ★★★★★
1.良性肿瘤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除非疑为卵巢瘤样病变。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卵巢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对年轻患者应行肿瘤剥除术,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围绝经期妇女可行单侧附件切除或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应明确肿瘤良恶性,剖视肿瘤,并行冷冻切片组织学检查。
2.恶性肿瘤治疗原则以手术和化疗为主,辅以放疗及其他综合治疗。
(1)手术:手术目的和范围应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卵巢上皮性癌早期(FIGOⅠ~Ⅱ期)应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盆、腹腔,对可疑病灶及易发生转移部位多点活检;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子宫和对侧附件)的手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②ⅠA期;③细胞分化好(G1)或交界性肿瘤、非透明细胞癌;④对侧卵巢外观正常、剖探阴性;⑤有随诊条件。肿瘤细胞减灭术适用于晚期卵巢癌,术式与全面分期手术相同,手术目的是尽量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残余病灶越小越好,残余肿瘤直径小于1~2cm为理想手术。
恶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常为单侧,对化疗敏感,因此,对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只要子宫及对侧附件未受累,无论期别早晚,均应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即仅切除患侧附件,同时行全面分期手术。
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Ⅰ期、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可考虑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无生育要求者应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晚期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化学治疗:卵巢上皮性癌对化疗较敏感。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和暂无法施行手术的晚期患者。除ⅠA期、高分化的低危类型上皮性癌以外,其他均应化疗。多采用以铂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TC方案(紫杉醇+卡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PC方案(顺铂+环磷酰胺)。化疗途径可采用静脉化疗或(和)腹腔化疗。化疗疗程数早期患者一般为3~6个,晚期患者为6~8个。
恶性卵巢生殖细胞及性索间质肿瘤常用化疗方案: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BVP方案(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VAC方案(长春新碱+放线菌素+环磷酰胺)。疗程数同卵巢上皮性癌。
(3)放射治疗:无性细胞瘤对放疗最敏感,颗粒细胞瘤中度敏感。但由于无性细胞瘤患者多年轻有生育要求,放疗已较少应用,仅作为手术和化疗的辅助治疗。放疗对于卵巢上皮癌的治疗价值尚有争议。
(4)生物治疗:尚处在实验室或临床试验阶段。可分为三类:免疫治疗、肿瘤增殖病毒治疗和基因治疗。
摘自《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第1卷276页,更多内容请翻阅正版《张博士医考红宝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