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因组测序
2012年,动植物物种基因组测序成为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谷子、番茄、棉花、甜橙、牡蛎、双峰驼等动植物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被破译,一个个物种生命活动的“黑匣子”就此打开,从而为解释物种进化、性状形成以及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国内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还是集中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物种和一些动物物种的基因组测序上。一般由领域科学家发起、测序单位或服务公司协助完成。就新闻效应而言,文章质量还是很高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于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我国高通量测序能力是世界第一,近几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基因组文章数量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孟和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于军和孟和均认为当前我国基因组学技术开发能力仍较滞后,亟待加强。
“从整个研究现状来说,我们还没有突破‘拿着别人的枪,装着买来的弹’的局面。只是从‘打着别人指定的鸟’和‘打着别人打剩下的鸟’的局面,转为‘随意打着鸟’的阶段。”于军比喻说。
“中国不仅需要有自己的‘枪’,更要有自己的‘山头’来攻才行。”于军认为,我国基因组学研究也应具有中国特色、有国际领先内容、有科学突破的大型科学项目,未来应加强技术开发、项目凝练和成果应用。
孟和则认为,尽管当前许多基因组图谱已发表文章,基因组数据也已经释放,但基因组图谱整体精度依然不够,有很多连接不起来的“洞”。同时,一些研究仍流于基因组序列特征的描述和“报账”,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分析出基因组序列同生物学特性的内在联系。
于军希望,未来中国人能做出并且用上自己的DNA测序仪。(信息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页:
[1]